“扩大认知,遏制耐药” 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宣传周
时间:2021-11-20 发布人:马荣梅 浏览:
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扩大了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WAAW)的范围,将重点从“抗菌药物”改为范围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药物”,并将每年11月18日至24日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宣传周的主题是:扩大认知,遏制耐药。
我国是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大国,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除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外,最直接的危害是产生细菌耐药。
在过去近20年中,卫生和健康被放到了政府民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多年的努力,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量直线下降,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医疗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合理用药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细菌耐药形势严峻、用药结构不合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挑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强部门领域的协同工作,从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农业、畜牧业等方面,加强合理用药教育,遏制细菌耐药!
1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抗生素以及用化学合成法制造的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范围较抗菌药物更广,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指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对曾经有效治疗感染的抗微生物药物不再敏感的一种自然现象。以任何方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都会导致出现耐药性。使用的抗微生物药物越多,微生物就越有可能产生抗药性,滥用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会加速这一过程。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会导致药物失去效果,体内的感染持续不断,进而加剧传染他人的风险。
多种因素加快了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威胁,包括在人类、牲畜和农业实践中过度用药和滥用药物,以及难以获得清洁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设施。
3 常见的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
抗微生物药=消炎药
很多人认为抗微生物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微生物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将会抑制甚至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二:
感冒必须服用抗生素
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抗微生物药物对病毒无效。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三:
广谱抗微生物药物比窄谱微生物药物好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明确致病微生物的最好使用窄谱抗微生物药物,否则容易增强和加快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
误区四:
新药、贵药好
每种抗微生物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劣各不相同。一定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而不是依据新旧、价格选择抗微生物药物。
误区五:
症状好转就停药
如果症状好转就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如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容易导致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一代耐药菌的产生需要2年,而开发一种新型抗微生物药物需要10-12年,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手里的武器越来越少,药物研发的速度也将落后于耐药菌的进化。微生物和人类正进行着一场“不死不休”的残酷战争。
目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吉姆·奥尼尔预测,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措施,到2050年全球每三秒将有一人死于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
了解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遏制细菌耐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齐心协力,应对细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