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有这4种迹象,占1个,说明你“肝功”很差!
时间:2020-08-28 发布人:宋微微 浏览:
常言道:养肝就是养命,肝脏是集代谢、解毒、防御、凝血等重要功能的器官,一旦肝不好,人也会百病丛生。
其中,肝脏与睡眠的关系密切:
肝好坏决定睡眠质量
《黄帝内经灵枢》里记载了各种梦境和身体健康的联系,认为心肝肺分别对应人体的神魂魄。如果一个人经常睡觉失眠多梦,多是肝脏出了问题。
缺少睡眠会使肝脏受损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意思是人在熟睡时,全身的血液会回流于肝脏,进行解毒。
而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若是长期缺少睡眠,就会导致肝脏血液回流的变少,身体免疫力下降,致使肝脏出现损伤。
肝不好的人,睡觉时会有这4种迹象,占1个,都说明你肝功很差!
迹象一:失眠易醒
生活中,有不少人晚上睡觉总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一有动静人马上就会清醒,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这主要症结为肝火旺盛。
肝火旺盛,会影响肝脏表面的植物神经,导致人们晚上经常失眠、入睡困难或者是半夜经常醒等等,时常会在凌晨1~3点钟惊醒。
此外,若是肝火旺则生恼怒,还会表现为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大便干裂。
迹象二:磨牙梦话
很多人晚上睡觉时会频繁做梦,而且还梦话连篇,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他想的事情多,而是他的肝脏出了问题。
心藏神,肝藏魂。而人卧血归于肝,在睡眠时心神和肝魂都会得到血液的滋养,人体就能进入深度睡眠。
但如果心神和肝魂得不到血液的滋养,便会躁动,继而出现多梦、磨牙的情况。
迹象三:小腿抽筋
睡觉时出现小腿抽筋,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高血脂,导致血液供氧不足;二是缺钙;三则是肝脏出现问题。
因为“肝主筋”,当肝脏功能开始减弱,身体的毒素堆积,长时间下来,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身体的筋腱部位。
一旦受到影响,就会时常出现小腿持续性抽筋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得注意肝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迹象四:起夜频繁
肝脏是消化系统的主宰,既有疏泄脾胃的功能,又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如果肝脏出现问题,那么脾胃就会升降失调,胆汁也无法正常分泌,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吸收障碍,出现腹泻等问题。
即使在睡觉时,也会拉肚子、起夜频繁,这都在说明你的肝脏出现了问题。
肝不好,睡前3样东西少碰,4件事最好多做,肝会慢慢变好!
少碰3样东西
睡前宵夜
很多人都养成了睡前吃夜宵的习惯,尤其是上班族,更会经常加餐,但是,经常吃夜宵不仅会造成肠胃疾病,同时也会伤害到肝脏。
因为身体受到饥饿的影响,往往会进食大量高油、高脂的食物,如烧烤、火锅等食物,这样过食油腻,就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使脂肪堆积于肝脏中,加速脂肪肝的产生。
睡前热水澡
在睡觉之前泡一个热水澡,虽然会让自己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但对于患有肝炎的人来说就很危险了。
因为长期泡在热水中会使全身的温度不断升高,温度过热就会使得人体的血液集中在皮肤的表面血管,所以患者的肝脏就会陷入缺氧的状态,时间越长,对肝脏造成的负担也就会越大。
睡前喝酒
很多人睡前喝酒是为了解忧,促进睡眠,看似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实则对身体的脏器伤害很大。
因为酒精对肝细胞有毒害作用,无论喝多少酒,都会伤害到肝脏健康,加速肝细胞坏死,产生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
所以,酒一定要少碰。
多做4件事
多喝养肝茶水
多喝水,喝茶水,可以帮助稀释毒素,减轻肝脏负担,加点降火的小植物,还可以帮助去肝火,减少失眠烦躁。
睡前泡一杯金桂菊茶,养肝降火
配方:金银花、桂花、蒲公英、胎菊花
方解:金银花清热解毒,同时对肝脏有一定的好处,有降肝火的作用。而且,金银花还有抗病毒的效果,针对于金银花的病理分析表明,它可以减轻缓和肝脏的病理性伤害,有明显保肝作用。
胎菊花不仅可以清热解毒,还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等。
蒲公英是有名的“排毒草”,可以帮助肝脏排毒解毒,其含有的蒲公英甾醇能够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脂肪酶的活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肝作用。
桂花不仅有养血功效,可以帮助养肝血。同时,也起到很好的调和作用。
上方寒凉,若无实火之人,建议也不要贸然长期服用。
多疏肝解郁
肝脏不好的人,在生气之后,就会使得自身体内的肝气抑郁、气血不畅,这样就会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炎的人,经常生气还有可能会导致病情不断的恶化。
因此,一定要学会适当的倾诉,多疏肝解郁,抒发怒气。
多放下手机
如今很多人都是手机控,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手机,长时间玩手机不仅会导致眼睛过度疲劳,还会伤害人体的肝脏。
很多的人都无法将视力和肝脏联系起来,其实肝开窍于目,肝不好,眼睛就会发红有血丝;而睡前玩手机,更会加重熬夜状态,致使神经兴奋缺少睡眠,导致肝脏损伤。
多敲肝胆经
自然站起,将一只腿弯曲,紧接着用手敲打肝经,从大腿内侧拍打至小腿内侧面,紧接着敲打胆经,从大腿外侧,敲打着小腿外侧。
一天拍打1-2次,每次拍打30-50次即可。
这样可以利于加速胆汁分泌,提高肝脏功能,还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养生中国,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