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山州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火到国外的拔火罐,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5-01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拔罐,古称“角法”,也称“吸筒疗法”“拔火罐”等,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中医外治疗法。

  拔罐历史

  拔火罐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的罐疗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痈疽后,用它吸出脓血,以达到治病效果。由于采用的是动物的角为工具,这一时期的罐疗被称为“角法”。现存关于罐疗最早的文字见于西汉早期成书的《五十二病方》中,当时用角法治疗痔疮。唐代罐疗工具也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筒来代替兽角。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新中国成立以后罐疗又开始不断改进与提高,罐具上也多种多样。

  现在临床应用玻璃罐较普遍。玻璃罐由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加工制成,按罐口直径及内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玻璃罐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多用于火力排气法,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拔火罐的好处

  1.提高机体免疫力。

  2.改善皮肤温度,加快新陈代谢,也会加快疾病的治愈。

  3.改变血氧状态,调节免疫功能。

  4.加快新陈代谢产物的排除,促进血液循环。

  5.疏通经络,解乏减压。

  罐法的应用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法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1.单罐法

  即一罐独拔。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

  2.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又称排罐法。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

  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3.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人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

  4.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5.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后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6.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

  (1)留针罐法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淤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2)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

  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成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出血量视病情而定,少则几滴,多则3-5ml。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罐印辨证

  1.罐印紫黑而色暗。一般提示体有血瘀或局部受寒较重,如肩背疼痛、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若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

  2.拔罐后患者局部皮肤容易出现水泡或罐体内有水汽,多提示患者湿盛,体内水湿之气较重。如水泡内有血水,多提示是湿热毒的反应。

  3. 拔罐后罐印紫黑伴有瘀斑,多提示气血不畅、寒凝血瘀。

  4. 拔罐后罐印淡紫伴有斑块状,说明虚证兼有血瘀之证。

  5. 拔罐后罐印散在紫点,深浅不一,多提示气滞血瘀之证。

  6. 拔罐后罐印局部皮色潮红,提示多为热证,部分阴虚火旺者也会出现红色罐印。

  7. 罐印皮色无明显变化甚至呈灰白色,触之不温,多提示患者有虚寒之证。

  8.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之证。

  9.拔罐后罐印局部有褶皱或伴有瘙痒、风团等,提示有风证,多因外感风邪或风湿之邪。

  10.拔罐后局部皮肤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